京剧--京剧的诞生
2017-01-16 | 点击量: | 作者:HF
京剧、又名平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但它又非北京土生土长,它是在进入北京的徽、汉两个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汲取了昆曲、梆子、徽调、汉调等一些地方戏曲的某些特点逐渐演变而成的。
京剧形成以前,大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段历史时期,北京流行的戏曲剧种,占主导地位的是昆曲,其次还有京腔、秦腔、徽调、汉调等地方戏曲。乾隆年间,把戏曲剧种分作两大类,“雅部”和“花部”。雅部即昆曲,花部即地方戏的统称。乾隆在位,曾六次南巡,江浙官商为了迎驾,组织戏剧演出活动,他们就把各种戏班集中到商业繁荣、发达的扬州,为了便于管理,根据戏班演出的剧种,将其分为花雅二部,这便是“花部”、“雅部”名称的由来。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又统称为“乱弹”。花部后来成了地方戏的代称。花、雅之别,原是为了供皇帝的欣赏娱乐,但客观上又激化了戏剧之间的激烈竞争,“花雅”之争,是以花部的步步取胜和雅部的节节衰退为戏剧局面。
地方戏的争相进京,最早的是徽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从大约1740---1830年,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弋阳腔、秦腔、徽调、汉调、山西梆子、柳子腔、罗罗腔等地方戏曲汇聚北京,形成了相当活跃的局面,徽戏受到了北京广大群众的欢迎,徽戏班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并且广泛的吸收了北京其他戏曲剧种的特长。今日的京剧,就是在徽戏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而成的。从徽戏的进京到京剧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大约经过了5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50年里,秦、汉戏班的演员进京,进入徽戏班,徽、汉、秦合流局面的出现,奠
定了京剧的基础,但还不能就此说京剧的诞生,因为中国戏曲种类的划分,主要区别于声腔和语言两个方面。虽说徽、汉、秦合流业已出现,但这三种曲调的融合,需要时间。在语言上,还在于唱白语言字韵的“北京化”,这两项的完成,一走就是50多年。
京剧自道光年间在北京形成后,日臻完善,到光绪年间,即清末,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注:徽戏,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
汉戏,又称楚调,1914年改为汉剧,是流行于湖北全省的地方戏曲。
京剧形成以前,大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段历史时期,北京流行的戏曲剧种,占主导地位的是昆曲,其次还有京腔、秦腔、徽调、汉调等地方戏曲。乾隆年间,把戏曲剧种分作两大类,“雅部”和“花部”。雅部即昆曲,花部即地方戏的统称。乾隆在位,曾六次南巡,江浙官商为了迎驾,组织戏剧演出活动,他们就把各种戏班集中到商业繁荣、发达的扬州,为了便于管理,根据戏班演出的剧种,将其分为花雅二部,这便是“花部”、“雅部”名称的由来。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又统称为“乱弹”。花部后来成了地方戏的代称。花、雅之别,原是为了供皇帝的欣赏娱乐,但客观上又激化了戏剧之间的激烈竞争,“花雅”之争,是以花部的步步取胜和雅部的节节衰退为戏剧局面。
地方戏的争相进京,最早的是徽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从大约1740---1830年,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弋阳腔、秦腔、徽调、汉调、山西梆子、柳子腔、罗罗腔等地方戏曲汇聚北京,形成了相当活跃的局面,徽戏受到了北京广大群众的欢迎,徽戏班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并且广泛的吸收了北京其他戏曲剧种的特长。今日的京剧,就是在徽戏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而成的。从徽戏的进京到京剧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大约经过了5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50年里,秦、汉戏班的演员进京,进入徽戏班,徽、汉、秦合流局面的出现,奠
定了京剧的基础,但还不能就此说京剧的诞生,因为中国戏曲种类的划分,主要区别于声腔和语言两个方面。虽说徽、汉、秦合流业已出现,但这三种曲调的融合,需要时间。在语言上,还在于唱白语言字韵的“北京化”,这两项的完成,一走就是50多年。
京剧自道光年间在北京形成后,日臻完善,到光绪年间,即清末,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注:徽戏,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
汉戏,又称楚调,1914年改为汉剧,是流行于湖北全省的地方戏曲。
秦腔,又称甘肃调,是产生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地方戏曲曲调。
请欣赏谭鑫培、 言菊朋、 碰碑 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