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中文“通识教育”一词是由台湾学者根据英文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
笔者自认为通识教育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步伐,它的内涵在不断变化、扩充,它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通识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优雅文明的全人教育,施教者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学校教育、电视学校教育、网络学校教育、各类培训机构教育、家庭教育、自我学习教育等。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建全、完善的人格。因此,首先要培养每个个体人,具备优美、高尚的品德,独立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独立的思辩能力与创新能力。具备使命感、荣辱感、廉耻感。
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劳动素养、思辩创新素养、爱国主义素养、国际主义素养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初,当时的大学学术分科太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当时大学的这种现象,由美国德博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明确提出。通过“通识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判断、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达到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人格完善的人。
目前,通识教育的讨论,实施还是停留在大学层面。哈佛、耶鲁率先实施了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通过核心课程,都试图把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一个人成为“人格健全”完美的人,不只是大学教育就能完成的,通识教育不能只限于大学层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学科之间的相互螎合、渗透已成常态,这就更需要从小进行通识教育,从小就要扩大孩子的视野,接触各种学科知识,引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与理解。试想,一个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精髓全然不知的人,他今后的价值判断从何而来?只有对自己根植的土壤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甄别,才能去伪存真,才能明辨良莠,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使一个人成为“人格健全”完美的人,是终其一生,即从胎儿到离开这个世界前的一个巨大的教育工程、系统工程。通识教育的核心,即八大素养,应该扩大到不同的年龄层面,起于生命的开始,止于生命的结束。自我通识教育,更是离开学校及教育依托机构后,教育的最好途径,它使得每个人都能终身进德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