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腹有诗书气自华——访问书法家张海东先生
2016-07-31 | 点击量: | 作者:吴粤 张兰 【金融时报】
张海东: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待人热情,有求必应,三乡五里的乡亲们都来找他写信、诉状、修契、下棋等,大事小情,从不怠慢。我儿时起,就记得家里门庭若市,乡亲们很多,外祖父记性特别好,从不拿书,却有讲不完的故事。或在自家的炕上,或在田边地头,我呢,则依着老人家的背腰,听他讲书《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等。大家喜笑颜开,老人家有时会拉起二胡,唱上几段。我始终以为,外祖父是古老中国乡间的最后一批文人,他们根植乡间,通达事理,以耕读为趣,以助人为乐,一直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着古老乡村淳朴的民风与和仁义大我的优秀品格!
张海东:我是理工科出身,曾经读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十余载寒窗苦读确实很辛苦。平时的日常工作也很忙,最忙的时候,一两天无暇提笔,抽空写几个字,就是难得的享受。我也喜欢品茗,书法和茶一样,是愉悦心灵的无上妙品。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事情多。每天闲暇时,在案牍劳形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写上几笔,面对古人的那种婉雅秀逸,奔放潇洒的书法,那种古雅书香之气扑面而来。既陶冶了情操,怡静了心神,精神上感到充实愉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书法并不神秘,学习书法也没有什么捷径,主要靠平常的积累,向古人学习,多看多临,集百家精华,再就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好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书法家方方面面的艺术修养。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书法研习的过程中也是遵循先临贴,再独创的路径,这是否是当前学习书法的通用路径?您能不能说说这一过程中的心得?
张海东:古今书法家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书法艺术珍品,也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学习经验,其中摹帖与临帖时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摹,就是描,即可以在印好的红模字上描,也可用透明度好的薄纸蒙在帖上描。也有人用平滑的胶片、塑料薄膜代替纸来摹,这样做,既不会使墨渍透过纸污染字帖,也可以洗涤反复使用。摹写的过程主要是让初学者通过比较准确地描划,熟悉字的结构形态和笔画变化,从而进一步向临写过渡。摹写速成的好办法,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临,可以说是每个学写字的人都必须经过的历程。有些功成名就的老书法家,虽然造诣卓深,但每日仍临池不辍,没有天生不临帖就会写好字的人。临习是练字和从事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谁也不可能另辟蹊径。格临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宫格)。采用格临的方法,容易找准汉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们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
书法学习上,前人把楷书比作“立”,行书比作“走”,草书比作“奔”,因为楷书方整规范,可作楷模,是各种字体的基础。楷书的笔画,富有变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笔的功力。楷书功夫不深,行、草笔力则不足。所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时,再练其他字体。
如写楷书,应以多临习楷书四大家的作品,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如写行书,就可以多临习“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这些大家的作品流芳千古,堪称佳品。
记者:您怎么能平衡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和个人爱好呢?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对于我们这些刚工作不久的人特别有启示?
张海东:工作、学习、家庭、爱好,它们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一项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都市人快成了机器;经济生活提高了,可是精神生活质量却降低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营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平和地看待金钱、事业与成功。内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外修一双开放的眼睛看着世界,始终用善良与乐施的态度对待别人……总之,用该工作的时间工作,该学习的时间学习,该陪家人的时间陪家人,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精彩人生。
古往今来,仁义礼智信,精忠报国等都为先人所崇尚。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军事家,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他的书法造诣也是极高的。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曾经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兵败被俘,宁死不降,从容就义。乾隆皇帝评价,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记者:关于书法学习,您能不能给我们这些没有太大基础的人一些建议?
张海东: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融汇贯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尽管现在可以用钢笔、铅笔等书写,用电脑打字,但我们应该主动地拿起笔来,每天尽量写一些。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全面发展,送孩子去上书法课。
我学习书法个人体会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盛行,有些。。。。
其中,勤学苦练是基础,持之以恒是关键,博采众长是重点,推陈出新看悟性。学习书法,贵在多练,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无一不是勤学苦练而成的。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刻苦练习,就一定能把字写好。博采众长,就是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观察学习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发现他们好的地方,扬长避短。因为,并不是书法家的每一个字都是最好的。
在大学读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神龙本),飘飘欲仙的优美行草书,让我几近执迷,一口气临了三年多时间,那时我临写的兰亭序已经惟妙惟肖,在全国屡屡获奖。记得在一次笔会中,书法大家沈鹏老师教诲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熟悉一家一体的基础上,要博览广习,兼收众长,推陈出新,加以发展,入贴以后要出贴,把古人的东西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您文化自信,您能不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别是书画艺术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论述。
我去过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考察,感到它们的文化虽然脱胎于我们,但是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没有发扬光大,被割裂了,失传了,是民族之悲、民族之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它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当前,我们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书法、中医、武术、京剧等都是非常好的文化名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2016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彭丽媛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彭丽媛与来宾一同书写汉字“和”,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彭丽媛还向当时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赠送“厚德载物”。
在访谈快要结束时,张海东先生讲起了他的一件小趣事。他在去台湾时,非常喜爱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一套书法字帖,花了很大价钱将其买下。但是由于字帖太大、太厚,无法运回。后来,花费了半年时间,反复沟通的多次,才将这套字帖运回北京。事情虽小,但是张海东先生对于书法的热爱之心可见一斑。
相关链接:张海东先生简介
张海东,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智库副主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项目评审专家。现在是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研修员、中央国家机关近代史党史研究专家、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资深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北京西山云鹤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楹联协会会员等。
作品多次在全国、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书法展览中入展并获奖,早年曾获内蒙古中小学书法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书法一等奖等。张海东先生书法造诣深厚,遍临唐宋名帖,尤好王羲之、米芾等大家作品。先后师从于一代书法大家、著名文化学者启功先生,当代名家沈鹏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然却有自身特色风格,浑然一体,独具风韵!其书法艺术行神俊逸,潇散洒脱,丰厚腴美,给人以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雄浑而飘逸。张海东先生胸有丘壑,心有学养,手有笔墨,潜心笔耕,逐步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书法风格。
张海东先生自小学习书法,先后师承于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沈鹏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并在数十年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其行草兼具形神俊逸和丰厚腴美的特点,作品层多次在全国、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书法展览中获奖。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书法的?张海东: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待人热情,有求必应,三乡五里的乡亲们都来找他写信、诉状、修契、下棋等,大事小情,从不怠慢。我儿时起,就记得家里门庭若市,乡亲们很多,外祖父记性特别好,从不拿书,却有讲不完的故事。或在自家的炕上,或在田边地头,我呢,则依着老人家的背腰,听他讲书《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等。大家喜笑颜开,老人家有时会拉起二胡,唱上几段。我始终以为,外祖父是古老中国乡间的最后一批文人,他们根植乡间,通达事理,以耕读为趣,以助人为乐,一直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着古老乡村淳朴的民风与和仁义大我的优秀品格!
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原因,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陪祖父住在一起。我的祖父是一名人民教师,师范科班出身。春节期间,从腊月初一直到大年三十,祖父都要给镇上的乡亲们写春联,因为我以前经常给外祖父做小书童,所以熟门熟路,帮忙折纸、弄墨,满手满脸的红颜色。渐渐地喜欢上了书法,大概在六岁时候,开始有模有样地写书法,八岁时的春节,祖父让我代他写春联。大家图得祖父的一笔好字,高兴而来;带走的却是小孙子的墨迹,失意而去。除除夕过后,在邻居家四合院间串门,时常看到我写得春联,既惊惶失措,有沾沾自喜,惶恐之间,暗下决心,好好写字,不能再给祖父丢脸。这样,大概写了三、四年。
可以说,我有幸生活在中国基层的一个书香门第,有祖父、外祖父两位老人家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我年少时的耳濡目染,特别是父亲一起鼓劲我,让我坚持,给我买各种字贴,让我一边听小说评书联播,一边练字等等,这些对我后来的书法学习与漫长探索影响是非常大的。
记者:您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对于您对书法的热爱有什么影响呢?换言之,您学习书法并获得这样的成就有没有什么契机呢?张海东:我是理工科出身,曾经读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十余载寒窗苦读确实很辛苦。平时的日常工作也很忙,最忙的时候,一两天无暇提笔,抽空写几个字,就是难得的享受。我也喜欢品茗,书法和茶一样,是愉悦心灵的无上妙品。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事情多。每天闲暇时,在案牍劳形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写上几笔,面对古人的那种婉雅秀逸,奔放潇洒的书法,那种古雅书香之气扑面而来。既陶冶了情操,怡静了心神,精神上感到充实愉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书法并不神秘,学习书法也没有什么捷径,主要靠平常的积累,向古人学习,多看多临,集百家精华,再就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好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书法家方方面面的艺术修养。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书法研习的过程中也是遵循先临贴,再独创的路径,这是否是当前学习书法的通用路径?您能不能说说这一过程中的心得?
张海东:古今书法家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书法艺术珍品,也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学习经验,其中摹帖与临帖时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摹,就是描,即可以在印好的红模字上描,也可用透明度好的薄纸蒙在帖上描。也有人用平滑的胶片、塑料薄膜代替纸来摹,这样做,既不会使墨渍透过纸污染字帖,也可以洗涤反复使用。摹写的过程主要是让初学者通过比较准确地描划,熟悉字的结构形态和笔画变化,从而进一步向临写过渡。摹写速成的好办法,反复摹,熟练地掌握它的写法,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临,可以说是每个学写字的人都必须经过的历程。有些功成名就的老书法家,虽然造诣卓深,但每日仍临池不辍,没有天生不临帖就会写好字的人。临习是练字和从事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谁也不可能另辟蹊径。格临常用的格子有米字格、田字格和井字格(也叫九宫格)。采用格临的方法,容易找准汉字的各部分在格子中的位置,使我们容易看出各部分的大小。
书法学习上,前人把楷书比作“立”,行书比作“走”,草书比作“奔”,因为楷书方整规范,可作楷模,是各种字体的基础。楷书的笔画,富有变化,它要有更深的用笔的功力。楷书功夫不深,行、草笔力则不足。所以,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时,再练其他字体。
如写楷书,应以多临习楷书四大家的作品,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如写行书,就可以多临习“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这些大家的作品流芳千古,堪称佳品。
记者:您怎么能平衡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和个人爱好呢?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对于我们这些刚工作不久的人特别有启示?
张海东:工作、学习、家庭、爱好,它们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一项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都市人快成了机器;经济生活提高了,可是精神生活质量却降低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营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平和地看待金钱、事业与成功。内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外修一双开放的眼睛看着世界,始终用善良与乐施的态度对待别人……总之,用该工作的时间工作,该学习的时间学习,该陪家人的时间陪家人,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精彩人生。
古往今来,仁义礼智信,精忠报国等都为先人所崇尚。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军事家,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他的书法造诣也是极高的。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曾经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兵败被俘,宁死不降,从容就义。乾隆皇帝评价,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记者:关于书法学习,您能不能给我们这些没有太大基础的人一些建议?
张海东: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融汇贯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尽管现在可以用钢笔、铅笔等书写,用电脑打字,但我们应该主动地拿起笔来,每天尽量写一些。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全面发展,送孩子去上书法课。
我学习书法个人体会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盛行,有些。。。。
其中,勤学苦练是基础,持之以恒是关键,博采众长是重点,推陈出新看悟性。学习书法,贵在多练,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古今书法家,无一不是勤学苦练而成的。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刻苦练习,就一定能把字写好。博采众长,就是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观察学习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发现他们好的地方,扬长避短。因为,并不是书法家的每一个字都是最好的。
在大学读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神龙本),飘飘欲仙的优美行草书,让我几近执迷,一口气临了三年多时间,那时我临写的兰亭序已经惟妙惟肖,在全国屡屡获奖。记得在一次笔会中,书法大家沈鹏老师教诲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熟悉一家一体的基础上,要博览广习,兼收众长,推陈出新,加以发展,入贴以后要出贴,把古人的东西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体。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您文化自信,您能不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别是书画艺术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论述。
我去过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考察,感到它们的文化虽然脱胎于我们,但是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没有发扬光大,被割裂了,失传了,是民族之悲、民族之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它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当前,我们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书法、中医、武术、京剧等都是非常好的文化名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2016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彭丽媛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彭丽媛与来宾一同书写汉字“和”,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彭丽媛还向当时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赠送“厚德载物”。
在访谈快要结束时,张海东先生讲起了他的一件小趣事。他在去台湾时,非常喜爱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一套书法字帖,花了很大价钱将其买下。但是由于字帖太大、太厚,无法运回。后来,花费了半年时间,反复沟通的多次,才将这套字帖运回北京。事情虽小,但是张海东先生对于书法的热爱之心可见一斑。
相关链接:张海东先生简介
张海东,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智库副主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项目评审专家。现在是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研修员、中央国家机关近代史党史研究专家、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资深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北京西山云鹤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楹联协会会员等。
作品多次在全国、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书法展览中入展并获奖,早年曾获内蒙古中小学书法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书法一等奖等。张海东先生书法造诣深厚,遍临唐宋名帖,尤好王羲之、米芾等大家作品。先后师从于一代书法大家、著名文化学者启功先生,当代名家沈鹏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然却有自身特色风格,浑然一体,独具风韵!其书法艺术行神俊逸,潇散洒脱,丰厚腴美,给人以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雄浑而飘逸。张海东先生胸有丘壑,心有学养,手有笔墨,潜心笔耕,逐步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书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