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137092分享到:
深刻的寓言 淳朴的语言 ——《长歌行》浅析 2016-08-28 | 点击量: | 作者:HF

《长歌行》是汉时的一首乐府诗。所谓“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不仅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还兼有采集文人和民间诗歌的任务。后世,把这些乐府机关收集的诗歌称作“乐府诗”或“乐府”。《长歌行》就是经东汉乐府机关采集并保存下来的一首民间诗歌。

我们看《长歌行》的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从小努力,终老不悔是我们读完这首五言诗领悟出的生活哲理。在这短短的十句诗中,诗人通过对大自然中万物盛衰有时的描写,阐述光阴一去不在复还的道理,告诫人们从小就要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为老年的无所事事而后悔落泪。

诗的一开始就用鲜明的形象,紧紧吸引着读者。“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青”是植物少壮时鲜嫩的色泽,“葵”指向日葵,“晞”是晒干。这两句说在园子里生长着的青青的向日葵上面充满了朝露,正待阳光来把它晒干。这寥寥十个字,就为我们大致勾画出了一幅新春图景,把我们引到一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中,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色泽鲜亮,亭亭玉立的向日葵,而且那晶光莹莹的露珠,更为这幅图景增添了色彩。

紧接着,诗人用步步紧逼的手法,引人入胜的笔墨,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春光明媚,万物生辉的特写境头:“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是温和的春天,“布”是施予,“德泽”即恩惠。这两句说,温和的春天,赐万物于充足的阳光与露水,使万物都焕发着生命的光彩。诗人用类似水彩画的叠加法,一层一层地加浓这幅新春图景的色彩。我们从这幅画面上,似乎感到了春风拂拂,暖气融融的快慰。当读者正沉醉于春天明媚风光中的时候,诗人却将笔锋一转,毫不隐讳,直抒胸臆,把自己常常担心的事告诉了读者。诗人担心的是什么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秋节”指秋季,“焜黄”是指植物青翠的色泽退落、而呈现出一种枯黄颜色的样子,“华”同“花”。这两句诗人以自己想象的秋季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秋风瑟瑟,花凋叶枯,万物衰落的残秋画面。这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两幅对比强烈的图画。诗人不仅仅只是要我们看到这样的两幅图画,而是要通过景物的描绘,胸臆的抒发,启示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诗人在春天景物的描绘里,隐喻了人的青春,用秋季隐喻了人的老年,把自然界美好的光阴是春天,人生美好的时光是少壮的道理告诉了我们。还通过万物有盛有衰,暗示了人生有少壮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诗的开头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道理告诉我们,而是大力铺陈春日图景,接着又来描写诗人想象的秋季呢?我们可以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得到启迪。李白在写庐山的飞瀑时,开始没有直接写瀑布,而先描绘庐山的香炉峰。香炉峰是庐山北部的一座高峰。峰上紫色烟雾盘旋升腾。诗开头是这样描绘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正因为诗人写下了这一句,下面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夸张句才恰到好处,不失飞瀑的真实形象。诗人写山势,就是为了烘托、映衬瀑布的壮美,气势磅礴和飞动雄宏,返回来看我们这首《长歌行》就会明白,春日图景的描写,不惜笔墨,大力渲染,正是为烘托诗的所寓之理。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烘托映衬,诗人的这些哲理也就无所寄托了。即使把这些道理说出来,也只会是一种苍白的贫血的空洞说教。

诗没有到此完结,诗人由植物的盛衰进而意识到了时光的飞逝,因而有各种植物的描绘又转向了对时间的描写。但诗人没有直接就对时间进行论述,还是通过具体形象进行描绘,并且抒发了自己的慨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在这里是一个概述,“百川”有一切江河的意思,诗人用“百川东到海”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暗喻了时光的流逝。“何时复西归?”从表面看是一个设问句,但在诗中却起了肯定回答的作用,并且一语双关,字面上回答了东去的江河不能再复还,实则肯定了流逝的光阴不能再回来。这个设问句用得好,从内容上看是肯定句,但从句子的形式上看却是一个问句,这样引得每个读者都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在思索的过程中,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该怎样渡过这如流水般易逝的岁月,该怎样渡过这人生的少壮时期。下面诗以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点出这首诗的主题。正因为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我们才应该从少壮的时候及早努力,不要到了老年才为少壮时的虚渡年华而悔恨。同时也回答了我们在思索中提出的疑问。

我们把诗作了一下初步分析,现在我们来重新体会一下全诗,就会觉得它不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而是一首告诫诗,但又不是一首枯燥的训诫诗。诗中捕捉形象,鲜明具体,我们不仅看到了清翠欲滴的向日葵,晶光莹莹的晨中露,叶黄花凋的深秋草,更看到了千川万河滔滔滚滚奔流到海的宏图壮景。诗人把他所要表达的哲理寓于景中,寓于栩栩如生的形象中,借助于景物,这些哲理自然而然地灌注于读者的脑中。同时,诗人又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成长规律紧紧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推出了一年宝贵的光阴是春天,人生宝贵的光阴是少壮时期,人应该珍惜青春,珍惜时光的道理。诗的情、景、理融为一体,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成为全诗的主线,使得全诗前后贯穿,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所寓之理跃然而出。而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通畅、朴素、凝炼。给人的感觉象小河流水,没有一点斧凿痕迹。王安石曾说李白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这首诗从语言上讲也是当之无愧的。明胡应冷麟在《诗薮》内编卷一曾说过:“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在内编卷二又说:“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这是很能道出这首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物点的。我们看诗中描写向日葵时,只用了“青青”二字,就把那种生机勃勃的姿态,清翠欲滴的色泽,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了。写向日葵上满挂的露珠时,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只用了一个“待”字,就把那种晶光莹莹明亮的色泽写活了,好象我们真正看到了一幅待阳初照的清晨美景图。诗人更用那朴素凝炼的语言,唤起人们的联想。诗的第四句中“万物生光辉”的一个生“字”,引起了读者无穷想象,是春日的阳光照在万物上,使万物充满生机?还是万物自己发出了光辉,为春天增加了色彩?在人们眼前呈现出迷离的图景,使人们更爱春天,更喜欢春光,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第六句的“焜黄华叶衰” 的一个衰字,自然而然地使人们由生物的衰老联想到人生的衰老时期。

这首诗在艺术上综合了各种表现手法,言词浅显,道理深刻,在意境上波澜起伏,跌宕有秩,在平淡中现奇丽,在对比中现和谐,在朴素中现华美。我们不仅从诗中领悟出了生活哲理,而且也汲取了不少艺术技巧。

   



书香门第教育家园 联系我们 www.sxmdjyjy.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20号 声明:网站原创作品,网站版权,属书香门第教育家园及作者个人所有,不得侵权
京ICP备14031332号-1